监管叫停新设网络小贷牌照后的小贷销牌潮
时间:2025-07-06 01:56:07 出处:焦点阅读(143)
作者丨里奥
日前,监管叫停银保监会通过回复网友留言时明确提到,新设小贷小贷销牌针对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在网络小额贷款业务中存在的网络问题,组织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和清理规范,牌照全面叫停新设网络小额贷款从业机构。监管叫停
可见小贷行业洗牌还在继续推进,新设小贷小贷销牌随着政策的网络推进,未来小贷数量减少仍是牌照趋势。
小贷注销潮
网络小贷今年迎来注销潮,监管叫停在政策的新设小贷小贷销牌要求下,大厂网络小贷一方面纷粉增资达到注册资本门槛,网络一方面注销旗下多余小贷公司。牌照
今年6月,监管叫停京东数科就注销了旗下一张小贷牌照,新设小贷小贷销牌当时京东就曾独家对‘消费金融频道’表示,网络未来只会保留一家小贷公司。京东数科旗下共有四张小贷牌照,今年7月又注销了一张,目前旗下还有两张牌照。
度小满共两张牌照,除保留重庆度小满小贷增资达50亿外,同样在7月注销了旗下另外一家上海满易小贷。携程同样如此,注销上海携程小贷,将旗下重庆携程小贷增资至50亿。
此外,平安普惠也注销2张小贷牌照,仅剩的一家金安小贷也收缩业务范围改为仅在重庆市发放贷款。
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经营网络小贷的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此外,还要满足“两参一控”的要求。
目前,我国网络小贷数量在270家左右,《办法》的颁布规定对于大多数网络小贷公司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目前达到50亿门槛的小贷公司也不过才12家。对于大多数的200多家,要么增资,要么注销或者收缩业务范围,未来网络小贷的数量将会持续减少。
另外,像平安普惠,以及蚂蚁、小米等互联网机构,旗下既有小贷公司又有消费金融公司。原先小贷公司的信贷业务正有序被消金公司所承接,未来也将退出网络小贷市场。
传统小贷亦是如此,多地出现批量注销潮。
去年2月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取消了广州市天河益建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内的5家小贷公司;11月安徽池州市6家小贷公司试点经营资格被取消。
进入2022年,小贷公司的清退加速进行,1月5日,江西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了南昌5家小贷公司试点资格被取消。安徽、江苏两省披露了取消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名单,一次性要求22家小贷公司退出市场;
6月份,内蒙古地方金融监管局取消6家小贷公司经营资格,到了9月第又取消12家小贷公司的经营资格。湖南地方金融监管局停业整顿12家评级不合格的小贷公司。
7月份海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5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资格。
本月初河南地方金融监管局接连取消8家小贷公司的试点资格;
吉林省自今年以来也有10家小贷公司主动退出试点资格。
这些小贷公司有的已经经营异常,有的注册资本达不到当地监管规定,有的存在严重违规行为,及时清退有利于促进当地金融市场的稳定。
政策推进,监管更明确
从2005年10月,在山西、四川、贵州、内蒙古、陕西五省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至今,小贷行业已经走过17年的春秋。
随着2008年,银监会、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扩大试点,小贷公司开始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了2015年,全国小贷机构数量达到8965家之多。
此前,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分散以及定位不明的问题,监管上存在比较严重的无序化、虚拟化问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仅对小额贷款公司注册登记进行规范,无其他方面的监管;省金融办偏重于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其监管职责并未细化和落实到位;银保监会对于区县以下的小贷公司更是鞭长莫及。
随着2020年,银保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对于小贷公司的准入、管理和退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地方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评价制度,根据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合规情况、风险状况等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监管评级,并根据评级结果对小额贷款公司实施分类监督管理。
随后发布的《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又为网络小贷的准入、经营划定标准。
2021年底,央行发布了《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将地方各类金融业态纳入统一监管框架,也预示着小贷公司的监管进一步收紧。该意见稿赋予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职责以及属地金融风险处置责任,并对地方金融机构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对小贷公司违法行为的处罚也进行了量化。
各地金融监管局纷纷出台针对当地小贷公司的管理办法。对小贷公司内部治理规范性、资金来源、业务开展情况、内控制度、催收情况、分支机构设立、变更的合规性、高管人员情况、资金来源情况和结构、信贷管理情况、财务状况、贷款用途以及注册资金等都作出明文规定。
能否触底反弹?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小贷公司的问题也是实体经济的反映,近年来,疫情影响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小贷公司的经营也不尽如人意,而银行业务下沉、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也加剧了小贷行业的竞争。
另外,与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小贷公司有着明显的劣势。最突出的是在资金成本上,小贷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因不能够吸收存款,小贷公司的获得资金的方式十分有限,只有少部分能够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因此成本相对较高。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方式更加丰富,资金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小额贷款业务在完善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改善区域金融服务,促进中小微企业、三农经济发展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小贷数量的减少是监管的要求,也是行业自我选择的结果。小贷数量连年骤减,但贷款余额下降幅度并不大,说明市场还是有的,优胜劣汰、由量到质,经过洗牌后的留下的机构才能分得这份蛋糕。
回看历史,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采取应急策略遏止经济下滑,推动了我国国内经济复苏,小贷业务等类金融板块也成为了国家强刺激经济政策的受益者。
传统小额贷款公司的初衷就是服务小微、三农、助力实体发展。虽然网络小贷新设机构被叫停,但随着实体经济的复苏以及政策促进,传统小额贷款数量以及贷款余额触底反弹还是有可能的。